河南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学科

医学院  2023-11-24  浏览量:

一、学科沿革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形成可追溯到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成立,2003年依托中西医结合基础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率先获批首个中医院校的西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同年,一级学科涵盖下的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被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学科分别于2012年、2018年获批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16年获批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色学科。朱艳琴教授为我校基础医学学科的第一任学科带头人,高剑峰教授为现任学科带头人。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基础医学学科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结合我省实际,依托我校中医药优势,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理念,紧密围绕中医中药理论与现代基础医学的交叉点、结合点,探求新领域、新知识和新发现,将我省重大疾病防治机理作为学科主导研究方向。

三、学科带头人

高剑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哥德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生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生理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和中医药防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加4项,主持河南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获部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主编并出版学术专著5部,副主编3部,编委7部。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5篇。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心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本方向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对葛根素、淫羊藿苷、丹参酮ⅡA等中药单体及丹蒌片、通络救脑口服液、丹参通脉方等中药复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探索。依据痰瘀互结理论,首次将丹篓片等活血化瘀中药应用于老年退行性疾病(瓣膜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建立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筛选有效中药单体及复方的新方法;结合中医痰瘀互结理论和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拓展中医药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 感染与炎症免疫机制研究

发挥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性疾病等重大或慢性疾病的优势,聚焦中医药治疗感染的免疫分子机制研究。其一,通过正确认识 HIV-1的变异机制和交叉耐药机制,筛选出高效低毒针对特异性新位点的靶向药物。因此,从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中筛选出治疗艾滋病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其二,揭示炎症相关疾病的免疫分子机制:以自噬、铁死亡、铜死亡等研究热点为主导,从免疫分子水平探讨炎症发生机制,探索中医中药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免疫分子机制。

3. 中医药干预对神经内分泌网络作用研究

本方向主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索其中西医治疗机制。利用现代研究方法从整体—核团—蛋白分子水平阐明中枢脑损伤发生发展机制规律,首次揭示中医药手段干预可通过调控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生分化的表达及功能,改善脑损伤所致的认知及学习记忆功能衰退,为临床干预防治这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为药物研制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方药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4. 肿瘤病理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本方向主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技术,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围绕我省高发恶性肿瘤,研究中药单体和复方对肿瘤增殖、凋亡、侵袭与转移、肿瘤血管形成、肿瘤微环境、耐药等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同时在体内、外水平深入探讨中药及其多种联合用药方式的抗肿瘤增效研究,以期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5. 肠道菌群调节对健康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

肠道菌群与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前沿问题,本学科拟在现代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支持下,以肠道免疫性疾病为示范,阐明疾病与菌群变化的本质联系。 以药——菌共培养体系为基础,探讨中药(包括部分西药)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机制及物质基础(菌群对药物的代谢、药物对菌群结构及活性代谢物的调节),建立中药“药—菌互作”快速筛选平台。开展调节肠道菌群的“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阐明系列中药靶向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五、近年来取得标志性成果

近五年,学科成员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40项,其中省部级奖6项,厅级30项;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4项,其中承担国家级12项,省部级30项,厅局级24项,横向课题6项,纵向科研经费797万元,横向科研经费389.5万元。出版专著48部,其中主编14部,副主编27部,编委6部,译注1部;共发表论文396篇,包含科研论文295篇,教学论文111篇;其中被SCI收录45篇,中文核心240篇。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4项。参编规划教材42部。

六、人才培养建设

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化思政品牌“立德弘医”正能量网红工作室建设。2020年获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及河南省共青团“活力杯”项目立项;2021年获中共河南省“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大学生先进群体”;2022年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银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奖、省级思政工作表彰和荣誉3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立项31项,其中省级2项,厅级19项,校级10项;主持河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4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厅级奖11项;参编规划教材共42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24部,参编13部。

七、学术交流

学科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积极的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交流。建设期间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邀请选派成员做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参加了“第五届东西方综合医学国际研讨大会”;开展“学 科建设与科研管理”专题研修活动,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交流;引进仲景骨干学者、仲景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学科队伍,夯实学科的实力。通过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逐步提升学科团队竞争力,突显学科优势及特色,增强各方向团队学术影响力。

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1 次;针对研究生科研实验技术和科研思路开展专项培训和指导,每年相关技术培训和讲座至少30人次,同时研究生实行月会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技术交流。

八、平台建设

学科自2012年获得第八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来,充分把握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专项经费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不断优化平台建设。近5年补充购置49台仪器设备,总价856万余元。2019年10月成功申报河南省仲景方药健康衰老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6月成功申报河南省“治未病”预防保健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超微与分子病理中医药重点实验室;2022年4 月成功申报河南省健康衰老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九、在学校发展与规划中的定位

基础医学作为中医院校的西医基础学科,能够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学科。基础医学是中医药和西医药共同的基础学科,是连接中、西医的纽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走守正创新之路的基础。基础医学在学校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学科课程是教育部设置的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所有医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得以了解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学生接触医学的起点,也是职业道德观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基础医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对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