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交叉学科简介

医学院  2023-11-24  浏览量:

一、学科简介

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学交叉学科是基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积淀的特色专业(中医、中药、食品营养与公共卫生)和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制药工程、计算机技术与科学)融合而成,是立足于6个省级平台、2个市厅级实验室和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发展起来的。该学科由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44人,其中博士33名,正高级职称14名,副高级职称14名。2022年该学科已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中。

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学交叉学科是贯彻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战略、结合我省中医药特色和我校“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需求建立而成。该学科交叉融合了中医学、中药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等7个一级学科,探索和建立中医药背景下的特医食品创新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该学科是我校争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方向和组成部分。本学科在彰显学校特色和学科建设体系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医药特医食品交叉学科加强中医学、中药学等七个一流学科建设内涵,拓展中医药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基于本学科在省内的领头羊优势,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显著提高在国内外中医药、特医食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国际视野的舞台。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基于药食同源的中药原料开发中医药特医食品是我国的一大新兴战略版块,是针对国民健康实施的“治未病”理论和解决医保负担的重要举措。该学科有着天然的特色和显著优势,即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科技优势,加之我省为人口大省,中药资源丰富、又是仲景文化发源地,在我省建设和发展本交叉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历史机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剧,中医药特医食品的发展成为我国大健康领域继药品、器械之后的第三大健康“蓝海”领域。

三、学科带头人

冯书营,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骨干学者,同时担任河南省特医食品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市中医药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微纳技术与医学转化团队负责人、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交叉学科负责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特医食品交叉学科负责人。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市优秀科技杰出人才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8项、横向合作项目23项,累计研究经费突破30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报批国家发明专利32项,目前已有20项专利产品成功转化推向市场;获得各级科技鉴定成果及成果奖项15项;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著作等13部。

四、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特医食品的基础创新研究

方向带头人:郭涛教授

郭涛,男,生药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骨干学者。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就读博士后。获得河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全国专业水平评估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智库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学术荣誉。目前担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杜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中联中药(天然药物)发酵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仲景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优势学科培育类)1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项目1项,62批博士后项目基金1项,省厅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被引200余次;出版中文、英文著作共3部,参编教材5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围绕该方向主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工作:①进行不同病种、不同功能的中医药特医食品的基础研究,探索和建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特医食品创新理论及框架体系;②深入挖掘药食同源中药的功能属性,建立特医食品属性数学定量模型和大数据库;③整理中医药特医食品名录,挖掘新食品品种及原料,扩大特医食品使用范围;开展特医食品功能因子的挖掘与发现;④研究功能因子、营养组件之间的互作机制及其与机体的作用机制;⑤进行药食同源中药功能因子、营养组件的精准营养融合研究。

)中医药特医食品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转化研究

方向带头人:冯书营教授(简介同学科带头人)

本方向针对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以及其它多种慢病及不同功能需要,开展中医药特医食品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并联合企业、医院、科研院所等开展转化推广工作。①引入现代中药提取、加工、生产等环节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中药单体或组方的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特医食品的性能;②引入微藻生物学技术与藻-菌共培养技术,进行特医食品的复配增效研究,显著提高产品的靶向性、敏感性等指标;③进行中药益生菌发酵技术的协同增效研究,显著提高特医食品的使用效果;④进行中医药特医食品新工艺、新剂型、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口感和方便携带性;⑤联合我省在中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特医食品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中医药特医食品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中医药特医食品与常见慢病智能防控研究

方向带头人:禄保平教授

禄保平,男,中医内科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曾获和任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各家学说与临床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会长。近5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省联合开放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1项,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SCI 1篇及中文核心3篇。出版教材著作9部,其中主编6部,主译1部,副主编2部。近5年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1项,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研究生教育)二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等奖1项,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围绕该方向主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工作:①依托我校多家附属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采集不同慢病病种数据,搭建慢病健康管理大数据云平台;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慢病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评估,生成相应的诊疗评估结果;③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特医食品干预方案,进而构建慢病人群的中医药特医食品的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服务模型;并建立动态监测模型,追踪观察其使用后不同时期体征指标变化,实时动态干预方案。④依据详细的干预方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手段方式,现场或在线指导慢病人群使用相应的特医食品,为慢病人群提供中长期的特医食品个性化健康指导;⑤根据收集的数据,不断完善大数据库,最终将该数据库推向社会。

五、科研情况

在中医药特医食品方面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1)成功获批3个省级工程中心(河南省中医药特医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药食同源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特医食品研究院(河南省特医食品研究院、河南省中膳特医食品研究院)和1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中医药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2)项目方面: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2项,到账经费共计833万元;横向合作项目13项,合同经费2600万元;3)奖项著作方面:获科研成果奖16项,教学成果奖20余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7项,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4)专利论文方面:近五年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文核心期刊16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近190篇;获批10项发明专利;5)人才培养方面:学科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44人;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53名,授予硕士学位67名,近5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六、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实施人才工程,建立培育人才,吸纳人才,进行专业顶级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科学搭建。造就一批开拓能力强、学位高、在省内外有较高声望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研究团队建设,不断充实、完善科研队伍。汇聚和培养一批在中医药特医食品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聚集中心。

七、学术交流

学科将通过聘请首席项目专家、互派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合作研究、联合实验室、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交流,提高本学科的领先水平和创新性。加强同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提高本交叉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国内外大型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中药等企业的合作开发,快速推进成果转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聘请行业大咖作为客座教授,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培训服务;承办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加大与国内外知名团队的合作,加快本交叉学科的发展步伐。

八、平台建设

学科立足于6个省级科研平台,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力争建成具有典型特色符合省级重点学科各项要求的交叉学科,成为省级中医药特医食品理论创新及应用研究新高地,建成我国中医药特医食品领域占有重要话语权的研发平台,奠定学科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